雖有證據顯示,印度的藝術活動早在西元前八千年即已展開,然而長久以來,當地的藝術與文化俱集中在佛教、耆那教、印度教三種彼此緊密相關的宗教上,一般俗世的藝術作品相對少見。現存早期的印度藝術品,主要是用於建築或裝飾寺廟之用;從石刻、浮雕,以至青銅與陶土工藝,普遍是以印度教神祇與佛陀故事為主題。


儘管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,但並未阻礙其固有風格與地方傳統的創作與發展;其中之一是神道教,其對日本文化發展影響最為深遠。教義中崇尚自然、祖先與技藝,強調物質與精神合一,對日本思想與技術發展舉足輕重。韓國早期文化也融合了外來因素,展現出自然優雅、生氣勃勃的藝術特質,其中最能表現韓國的精緻藝術,當屬高麗時代的陶瓷了。







多臂女神立像

約西元十世紀
印度 拉賈斯坦
砂岩
高69.2公分 寬40公分
放大圖
多臂女神立像


這尊四臂印度女神像,出自一座印度寺廟的牆上,可能原被安置於一處精心刻造的神龕內。這尊女神像並不寫實,作者追求一種對神靈理想化的表現。由於神像的頭、足及四條胳臂皆已遺失,加上神像已從原建築物上被拆解下來,都減損了這種理想化的表現。入藏大英博物館之前,這尊女神像收存於現代雕塑家雅各布愛普斯坦(Jacob Epstein 1880-1959)的工作室裡,他的作品在1920年代極受歡迎。


 







帶著光環佛陀立像

西元二至三世紀 貴霜時期
巴基斯坦 古犍陀羅 塔克依巴依佛教寺院遺址
灰色片岩
高92公分;含框架 高103公分 寬32公分 厚22.5公分
放大圖
帶著光環佛陀立像


這尊立佛出自古犍陀羅(Gandhāra)地區,約位於現今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塔克西拉(Taxila)和白沙瓦(Peshawar)一帶。在中亞貴霜時期(Kushan 西元一至三世紀),這裡是主要的佛教中心。這尊佛像是迦膩色迦王(Kanishka 126-151)時期的作品,此一時期迦膩色迦王集結了第四次佛經編審大會,經此大會,佛教得以傳播到中亞及中國。


 


 


 







雲龍圖

作者:谷文晁(Tani Buncho)
約西元十九世紀早期
日本
掛軸 紙本 水墨
含裱框 高291公分 寬215 公分
放大圖
雲龍圖


古代的中國人相信,龍能降雲聚水降雨,被視為「陽」的幻化。雲也被視為是一種「氣」,乃宇宙最本質的力量。中國與日本,龍一直是水墨畫中常見的題材, 南宋的畫家陳容(1127-1279)以畫龍著稱,日本的谷文晁(Tani Bunchō 1763-1840)則是一位兼容並蓄、影響深遠的畫家,他活躍於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江戶,精通中日不同流派畫風。這幅作品,尺寸巨大,說明它是用於懸掛在寺院中。







花鳥圖屏風

約西元十八世紀 狩野派
日本
六開;水墨設色紙本 金箔
一對;每幅:高170公分 寬64.5公分 厚11公分
放大圖
花鳥圖屏風


在大型紙拉門和屏風上繪上花鳥,最晚從安土桃山時代(1573-1615),就已經是日本繪畫的主要題材。屏風一般被佈置在城郭、寺廟、宅邸內,並常以金箔裝飾畫面,就像展出的這幅屏風。屏風右半繪有一隻大公雉,站在一棵枝幹糾結的松樹上,周圍飾以幾株晚春植物,如山茶花、杜鵑花、紫羅蘭和野玫瑰等。相對應的左屏風上,繪的是冬景,一群白鷺繞著垂柳,蘆葦、矮竹、水仙和其他時花時草點綴其中,枝葉上留有殘雪點點。屏風上沒有落款,曾被認為是渡邊始興(Watanabe Shikō 1683-1755)的作品。近年來,學者則普遍認為它應是屬於京都的狩野派(Kyoto Kano school)。


 


 


轉載自~故宮博物院網站:


http://www.npm.gov.tw/exh96/britishmuseum250/zh-tw/exh09.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辣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